强化大脑情绪管理,帮孩子学会自律
在生活中,作为大人的我们会不会每每遇见美食就会将自己的减肥或是存款计划忘之脑后?孩子回家是否能做到洗洗手后就写作业,还是要左看看又看看才能开始写?在学校中是否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休息时间玩东西,最后发现时间已经超出了很长时间。这些都是不自律的表现,成为完成事情路上的“拦路虎”,这里我们整理简单的自律养成小技巧。
根据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根据孩子的自制力的强弱可以预测未来的学业水平。孩子的自律能力越差,会影响从小学至大学的学习能力,并且可能从生活到学习、工作中,处理事情的能力也会落后于其他孩子。
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也是父母教育中的重要的一环。我们经常会说孩子为什么不能主动自觉的做事情?为什么不能不睡懒觉?为什么不能自觉按照计划做事情?…..等等问题都是与孩子的自律有关系。网络成瘾、拖延、肥胖等都是缺少自律造成的后果。但自律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需要从小开始培养。想要孩子不再无节制的看动画片,不再为了玩具而“歇斯底里”,有时候需要家长能“忍”。
如何“忍”,如何能帮助孩子自律
1.家长自身的言行,“忍”:延迟满足
在生活中家长都很爱自己的孩子,基本上是孩子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过程及自律的形成,要教会他能先完成目标,之后再满足自己的要求。
给孩子一个等待的时间或可以通过完成事情来交换再得到满足,这是一个锻炼意志力的过程,更好地培养在面对各种诱惑时的抵抗力。
老话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孩子永远的榜样”,如果家长做事情就拖拖拉拉,经常拖延,但你要求孩子自律是很没有说服力的。也许他会表面上应付下来但是心里不服管教,就变成了“两面派”起不到真正的作用;也许他会直接就不听从你说的事情,甚至于会顶嘴反击。
家长是孩子学习的一面镜子,家长没有自律意识,行为缺少自控力,孩子极有可能有样学样,也会出现相同的行为。在要求孩子要做到某件事之前,父母自己要先做到。
2. 制定合理的规则,正确执行
“他律”是自律的基础,自律的最开始是从规则的建立。孩子小的时候,常常会控制不住自己,这时候就需要来自家长的管教及规则的建立,等到之后就能有一定的基准:自己要怎么做、能怎么做。比如孩子完成作业后玩手机,规定的时间是多少就要到时间收回;如果孩子想以各种方式延长使用时间,家长也不能轻易妥协。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能明白自己该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就要做,说好的事情不能以各种方式放弃。想做和能做是两件事,行为标准必须是在规定好的规则或是边界内。
在制定规则的时候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能让孩子学到如何有效的制定规则、调动其积极性及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也为做时间规划做铺垫。
3.明确目标,帮助孩子认识、管理时间
“作业后天才交,我明天再写”、“趁着爸爸没有过来收手机,赶快玩一会”、“再睡一会,还能再睡会儿,应该不会迟到”….本该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事情,总是给自己找各种借口,或是对时间根本没有概念。不知道一个任务需要多长的时间,导致计划错误或是无法按照计划完成任务。
首先父母需要先教会孩子明确自己的目标,这样就能有一个正确的努力方向。其次如果有大、复杂的目标需要学会如何进行拆解目标。明确目标后孩子应遵循计划去做事情,制定一个时间表。对于孩子不太愿意做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制定完成时间。告诉孩子在这个时间段内完成,剩下的时间就是自己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如果超出规定的时间,就要占用之后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且对于时间感知不清的孩子,可以先家长为孩子制定时间计划表,然后带领孩子进行复盘。
自律还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才能形成,中间放弃就很难起到作用。心理学上有一个很有趣的实验现象:破窗效应,这也是揭示了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一个房子的窗户如果破了,没有及时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被别人打碎了;一面墙上的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会有更多的涂鸦被涂上;一个地方很干净没人垃圾,但是已经有垃圾的地方会出现更多的垃圾。当我们的自律有了一个“破洞”,没有及时进行“修补”或停止,那么我们好不容易形成的自律就会毁于一旦。
朱熹曾有言“不奋发,则心日颓靡;不检束,则心日恣肆。”,终究一日,自律下的良性效应会让孩子体悟到“自律即自由。”
强化孩子大脑认知能力
其实,自律根本上与注意力、情绪、思维等大脑底层认知基础紧密相关,有没有发现,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小学,对于有些孩子,用常规教育方法很难达到让孩子自律自立。这就需要借助认知心理方面的矫正训练,结合规则意识的养成,以有效改善孩子的自律能力。欢迎家长和老师与视友科技的心理老师探讨认知能力训练方法,也可以安排脑电生物反馈的训练,评估孩子当前大脑的大脑360综合认知能力水平。
大脑360课程的学员在进行CUBand脑电反馈注意力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