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幼小衔接班,到三年级后成绩还是掉?早教专家教你这样科学做入学准备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中国父母早早就开始做准备了。
从最开始的早教启蒙班、到幼儿园时的各种兴趣培养班、再到幼升小的幼小衔接班……一个都不会落下
说实话,作为父母,肯定也希望孩子能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但是,现实就摆在这里,好的教育资源那都是拼出来的,哪里有悠悠闲闲坐着等的啊,稍微放宽点心那很有可能就彻底落下了。
不知道妈妈们有没有听说过这句话:「三年级是个坎」
有些小孩明明一二年级成绩很好,但一到三年级,就开始往下滑,提前补的功课都不管用了。反而有些没上过幼小衔接班的小孩,三年级后成绩一路飙升。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末,早期教育专家就发现,真正能预测孩子未来学习成绩的是「入学准备」( school readiness )。
「为了学内容去私立幼儿园」、「大班去上幼小衔接班」并不能提高孩子的入学准备水平,刚开始成绩好也只是暂时的假象,迟早会暴露出问题的……
到底怎么样才能实打实地提高孩子的入学准备呢?为此,早期教育专家研究了几十年,发现了不少有意思的现象……
入学准备 = 幼小衔接?
了解过幼小衔接的家长们肯定都知道,幼小衔接其实就是为了上小学做准备,入学准备从字面意思来看也是在为入学做准备,那这俩究竟是不是在讲同一个事情呢?
1. 入学准备是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入学准备( school readiness )是什么?「入学准备」指的是个体为了能够从即将开始的学校教育中受益所需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
说白了,入学准备就像是一个收藏夹,里面涵盖了所有能让孩子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拔尖的优秀品质。所以说,当我们提到入学准备时,实际上就是在说那些能促使孩子学习成绩良好的关键品质。
研究发现,注意力、自我调控、精细动作、情绪与社会性……都与孩子以后的学习成绩密切相关。相反,那些家长们最关注的拼音汉字、加减乘除对孩子以后的成绩帮助并不大。
2. 入学准备就是幼小衔接?
嗯嗯,可以这样理解。不过要注意的是,这样理解的前提是我们对「入学准备」和「幼小衔接」都有科学合理的认识。但是,目前家长们对幼小衔接还存在很多误解,更不别说还不熟悉的入学准备了。
(1)幼小衔接/入学准备从大班开始?
入学准备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家长们似乎对什么时候开始做准备存在误解:
很多家长在孩子上大班后,就开始张罗着给他报幼小衔接班。先不说报幼小衔接班有没有用,其实这个时间点就是不合理的。
入学准备可不是简单地学学语文、数学就可以了,它还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社交能力、情绪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等的培养。显而易见,一两个学期的幼小衔接班是不可能完成这么浩大的工程的。
因此,早期教育专家建议,入学准备越早开始越好。
(2)幼小衔接/入学准备 = 幼小衔接班吗?
一提到幼小衔接,家长们就会想到幼小衔接班。但是,上了幼小衔接班,并不意味着孩子就能做好幼小衔接。现在市面上的幼小衔接班大都是以学习知识为主,把「学会 XX 个字」、「学会 XX 以内的加减法」做为宣传的噱头。
事实上,比学会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如果让以知识学习为重点的幼小衔接班占据孩子的时间,其实是得不偿失的。这种就相当于「特效药」,只能在短期内起作用,长期来看,并没有多大用处。
(3)公立园整天在玩,是不是就做不好入学准备?
谈到公立园,妈妈们最困惑的就是公立园不教知识,整天就带着孩子玩,这能学点啥啊?
这背后其实是在思考:
「入学准备真的就只能靠教知识吗?」当然不是!
「就不能让孩子在自主、有趣的活动中做好入学准备吗?」当然能!「游戏化教学」就是让孩子在玩耍中做好准备。
公立园就是秉持着这种理念在教育孩子,孩子玩的游戏其实是老师精心设计的学习活动。
只不过公立园水平也有高低,有些公立园真的就能让孩子在玩中学,有的公立园的教学水平令人堪忧,让孩子不仅啥也没学会,还玩得不开心。
所以,公立园做得好不好不是「游戏化教学」这种理念出问题,而是这所公立园本身的水平有问题。
入学准备究竟要「备」些什么?
入学准备究竟要准备些什么?那些能让孩子学习成绩好的关键品质又是什么?只有了解了这些,家长们才能「对症下药」,真正帮助孩子做好准备。
但是,调查发现,家长们对这些问题并不了解:
有的家长认为提前学点知识技能是最好的,反而忽视了更重要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的培养;有的家长只关心学习表现,却不知孩子的社交能力也会影响他们是否能适应小学生活……
为了帮助家长们更好地认识入学准备,我将入学准备分为「身体准备」、「学习准备」、「情绪和社会性准备」三个部分来逐一介绍。
1. 身体准备
说到身体准备,家长们可能要纳闷了:「现在的小孩,哪个不是家里的掌中宝,一日三餐营养丰富得很,哪里还需要怎么准备啊!」
如果家长们这样想,那可是有问题的,身体准备可不仅仅是身体健康、营养均衡噢。
来来来,家长们思考一下:
(1)您家孩子每天能保证 2 个小时左右的运动吗?
每天两小时,真的有必要吗?很有必要!
研究发现,每天都能进行足够运动的孩子不仅身体素质好,还会有很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注意力。
(2)您家孩子能正确地握笔?并规范书写吗?
家长们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孩子手部肌肉的发展,这直接关系到孩子能不能好好地写字。有些孩子写一会儿字就喊累,这并不是孩子在找借口,很有可能是真的累了。
小肌肉发展不好的孩子不懂得如何握笔,如何发力,用错了发力点,自然就会越写越累。写得累了,自然就提不起兴趣学习了,看到作业就害怕。
2. 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对家长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一方面,家长们最熟悉的语文、数学的确是学习准备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学习准备中最重要的「学习品质」对家长来说却是最陌生的。
(1)知识技能
与一年级入学密切相关的技能就是前言语技能与前数学技能。
前言语技能包括:倾听能力、口语交流能力、对符号和字词的辨识性、喜欢阅读与听故事、模仿写字。
前数学技能包括:数与量的概念、数字的计算、测量方式的运用、时间概念与钱币概念、图形的识别、空间方方位、比较、分类与配对。
(2)学习品质
研究表明,学习品质比认知水平对入学准备的预测力更高,且学习品质与认知水平有高度的相关性。
也就是说,学习品质优良的孩子以后的成绩会逐渐超过那些本来知识基础好的孩子。并且,学习品质优良的孩子会主动地学习新知识,尽管他们没有上幼小衔接班,但他们的知识基础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早期教育专家发现,那些能促使孩子成绩良好的学习品质有:主动性、目标意识、专注程度、独立性、想象和创造力、抗挫折能力、坚持性和好奇心。
3. 情绪和社会性准备
越来越多研究发现,情绪和社会性发展对于孩子未来的成功至关重要。
(1)社会适应
在幼儿园,老师既是教学老师也是生活老师,对每个孩子都很关心、也不紧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想去厕所就能去,也不用坐着上三四十分钟的课……
进了小学,规则又多、老师也相对严格,孩子还要背负成绩和作业的压力……
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孩子往往能顺利跟上,适应能力不强的孩子会焦虑、紧张,甚至是恐惧,这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
(2)人际关系
「是否具备社交能力」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很重要,这决定孩子能不能和身边的同学友好交往,能不能和老师正常沟通。
小学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新环境,适应新规则、新作息本身就很有挑战,如果和身边的同学、老师还相处不来,会更让孩子没有安全感、缺乏自信。
(3)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是孩子保持良好成绩的基础。试想,如果孩子刚开始上小学时,遇到点问题就垂头丧气:作业太难就不想写,今天被老师批评了几句就不想上学……那这样的孩子能学好吗?
除了消极情绪的缓解,情绪调节还包含积极情绪的调控:如果孩子刚做完体育活动或课间游戏,非常兴奋,坐也坐不定,心里就想着什么时候能下课再去玩会儿游戏……这样也是学不好的。
三点帮你提升孩子入学准备水平
入学准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入学准备涉及方方面面,看起来很复杂,都不知道从何下手……究竟怎么样准备才是有用的呢?
1. 大小运动都要兼顾
大运动指的就是跑跑跳跳的活动。家长要尽量保证孩子每天都能有两个小时左右的大运动。
小运动指的是手部活动,这与写字密切相关。不过手部肌肉练习不只有练写字,还可以让孩子拿笔随意图画,玩橡皮泥,抓豆子,拼积木等一系列涉及到抓、捏、压、拔等等手部动作的小游戏。
2. 丰富的活动实践
相比于专门学科的专门学习,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孩子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无形间掌握了很多技能。
(1)人际交往活动
人际交往活动是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块玩时,家长们也可随时渗透一些社交小技巧,一来二去,孩子的社交能力自然就增长了~
(2)扩展视野的活动
博物馆、自然馆、旅游、夏令营、展览、课外兴趣班……都是孩子扩展视野的好机会。孩子见得多了,听得多了,自己的经验越丰富,学习新知识就会学得越快越有劲。
这些大大小小的活动其实无形之中就是在培养孩子的主动性、目标意识、独立性、想象和创造力、坚持性和好奇心。
并且像旅游、夏令营这种长时间的活动还能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好的孩子去到一年级会更少出现问题行为。
3. 知识学习不能落
知识基础包括常识和学科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的孩子去到小学会学得更好。
常识看起来简单,但很多小朋友到一年级后,常常因为不懂「怎么装水」、「怎么整理书包」等等产生适应问题。这就要求父母在家可不要包办一切,要鼓励孩子独立完成生活任务,多多参与家务劳动,多多与外界接触。
学科知识其实就是语文、数学,不过这可不是鼓励家长们报幼小衔接班噢,幼小衔接班不都是利大于弊的,家长们可要慎重考虑。其实,在家也能让孩子学语文、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