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脑能控制万物,还怕人工智能么?


2021-01-25 08:33:06

2016年3月,一场“人机世纪大战”的围棋挑战赛在韩国首尔拉开帷幕,人工智能围棋程序Alpha GO挑战世界围棋排名第二的李世石,在五番棋的比赛中,人类智慧的使者两战两败,世界哗然。这场世纪大战,注定将载入人工智能(AI)发展史册。

一棋激起千层浪,各种或喜、或惊、或悲、或惧的观点纷至沓来: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的“奇点”已经临近?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机器纪元即将到来?超越人类的物种雏形已经出现?人工智能最终是人类的希望,还是人类的梦魇?

一些人把人工智能看作是一种威胁,对人工智能有着深深的恐惧。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让恐惧来指导我们,绝非明智之举。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以及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都担心在不远的未来,人工智能会对人类产生威胁,这种观点也在一些电影中有所体现。

关于人工智能,最为盛行的反乌托邦式的观点并不正确,原因在于这种观点是在将“智能”等同于“自主”。它所假设的是,一台电脑能够建立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意愿、依靠自己更快速的处理能力以及强大的数据库来打败人类。也就是说,这种观点假设了人工智能拥有完全自由的智能,但智能和自主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

要说人工智能能够完全为了自己的意愿做事情,就好像在说计算器能够自行计算一样。对于人类来说,计算器是让我们更快、更准确地处理数学问题的工具,类似的,人工智能能让我们更加得心应手地处理困难问题,诸如大规模的数据分析,持续进行医药研究等等。同计算器一样,人工智能需要人类的介入和指示。

如今,自主电脑程序已经存在,诸如电脑病毒、赛博武器等程序是非常可怕的,然而它们也并非是智能的。大多数智能软件都是高度专业化的,比如IBM的沃森电脑(Watson)能够在类似《危险边缘》(Jeopardy)(译者注:美国哥伦比亚电视台的一档益智问答类节目)节目中拔得头筹,但他们还是无意识的。正如哲学家约翰·希尔勒(John Searle)所说:“沃森电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危险边缘》中赢了。”

反人工智能的论调一般都以一种假设性的说法表达出来,如同霍金所说:“人工智能的全面发展可能导致人类的灭绝”。假设说法的问题在于,它们忽视了现实——接下来四分之一个世纪,出现“全人工智能”的可能性,还不如小行星撞地球让人类灭绝的几率高。

“智能”与“自主”两个概念的混淆源于我们对于自己在世界上变得“越来越无关紧要”的恐惧。如果人工智能能够接替我们工作,那么作为一个物种,我们人类又能做什么呢?看了玛丽·雪莱的《弗兰克斯坦》,我们害怕“机械怪物”,读了艾萨克·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小说,我们可能会对机械怪物接近我们这件事变得更加畏惧,这也是所谓的“科学怪人情结”(Frankenstein Complex)。

机械怪物与计算器的例子都说明,科技既具有破坏性,也能给我们带来机遇。但没有科技呢?我们很难说世界会变得更好。对待新的科技,我们应该想的是它能带给我们什么好处,而不是害怕一旦它们遭到误用会怎样。对待人工智能,我们也该如此。

例如,研究者正致力于开发人工智能,让其成为能支持科学家、医生以及其他知识型员工的好帮手。得益于这些,全球的科学产出每九年就会翻番。我们需要的智能软件可以回答诸如“某种药物对于中年女性有哪些副作用?”之类的问题,或者至少能找到一些相关的论文。我们需要的软件可以搜寻最新的科研论文,标记其中的重要著作,而这一过程不用靠键盘,靠的是对于论文核心信息的一些理解。这些功能都是人工智能研究者们致力于完成的目标。

现在,我们还处于人工智能研究的早期阶段。而人工智能产品仍存在许多缺陷。我们仍有充满挑战性的工作要完成。而坦白说,无论是贩卖恐惧还是哗众取宠,都没有抓住人工智能的要点:哪怕是对于普通孩子们来说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对于人工智能软件来说都十分困难——而且需要很多年的努力才能实现。这么说来,我们人类比我们看上去的还要聪明得多呢!

与其对于人工智能抱有一种不公正的恐惧态度,倒还不如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手段来优化人类自己的智能,发展自己的大脑能力,大脑360认知能力测评训练脑电系统,也许正是对后者应运而生的,又或许他看的并没有那么高,仅仅意在让我们的人类将自身发展的更好,在国际竞争中,个人的竞争力以及团队的竞争力,甚至整个国家的竞争力更强,足矣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