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正在形成新的产业


2022-11-03 11:28:47


脑电波与摸骨术


人类知道身体的控制中枢是大脑而非心脏,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古代五术之摸骨术。如诸葛亮老先生就曾认为,从一个人的脑后颅骨形状,能够判断出其个性、能力以及忠诚度。到了十九世纪初,西方的颅相学家意识到大脑是一个神经系统,神经元的活动会反应在颅骨上,他们宣称能够通过颅骨的凹凸起伏来判断人的主要人格特征,如骄傲、自负、虚荣或野心。

 

尽管诸葛亮们的伪科学在今天已经失去了权威性,但是神奇的人类大脑蕴含着巨大的复杂性,仍有很多谜团待解。读懂“三磅宇宙”、打通大脑与机器之间的联结、实现人工智能与人类大脑之间的交互,成为最近几十年来各国科学家、企业家研究的热点,期间诸多巨头和全球顶级科研机构都参与了进来。


    然而这些努力似乎并没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更不要提什么激动人心的应用了。

 

“窃听”的逻辑


在脑电波的研究成果中,最具美学价值的只是几部不错的电影,比如由黑寡妇斯嘉丽主演的电影《超体》,斯嘉丽充分阐释人类大脑的强大——如果大脑得以充分利用的话。现实社会中之所以还有那么多不靠谱的人存在,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大脑过低的利用率。事实上,强悍如爱因斯坦的大脑开发程度也不到10%,更别说我们普罗众生了。


另一部科幻巨制《阿凡达》的场景则更接近现实,在潘多拉星上,下身瘫痪的海军上将,利用复杂的可穿戴设备收集脑电波信号,并且用这些信号操控着人造的阿凡达。虽然现有的研究成果远不能进行电影中复杂的操作,但它昭示着我们未来可能的方向。


其实,脑波本质上就是一种电信号。人类的各种活动都会产生能量不等的电信号,比如心脏跳动时会产生1~2毫伏的电压,眼睛开闭会产生5~6毫伏的电压,想入非非时,大脑则会产生0.2~1毫伏的电压,诸如兴奋、紧张、昏迷、抑郁、贪婪等情绪则会影响大脑电信号的能量。


按照简单的逻辑讲,脑电波技术最根本的思路就是采集人类思考时产生的电信号,利用大数据技术找出规律性,从而进一步翻译成机器可识别的信号。按照通俗的逻辑讲,脑电波技术最根本的思路就是“窃听”大脑数十亿神经元交互时所产生的“对话”。


为什么大脑的电信号那么低?因为人的颅骨对脑电波信号产生了屏蔽,阻碍了我们“窃听”神经元“对话”的能力。颅骨同时也有效地屏蔽了那些摸骨的手,诸葛亮们的手摸了几千年,摸来摸去却只能摸到颅骨的外边缘。


直到1924年,德国医生汉斯·贝格尔(Hans Berger) 的手才摸到颅骨里面去,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现脑电波的人。

 

方兴未艾


1924年到现在,技术上也零零散散地取得了一些小成果,最起码,我们基本搞明白了脑电波的基本原理。此外,在一些先进的科技展览上和前言科技公司的实验室里,也时常会出现一些让人兴奋的实验产品。还有一些产品甚至走出了实验室,比如,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的首场比赛上,一位腰部以下瘫痪的青年,从轮椅上站起来,走到球场中间,踢出世界杯的第一脚。有媒体形象地称之为“瘫痪钢铁侠”,是因为他穿戴一个用脑电波控制的机械外骨骼系统来完成这个动作。这一里程碑式的技术展示,将给全球数十亿观众传递一个讯息:大脑控制机器已不仅仅是实验室的演示和技术幻想,它正在越来越走进我们的生活。


如今的脑电波技术正处于探索阶段,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衍生出大量的尖端技术,而但凡有任何的突破,之于人类都是难以言表的绚丽画面。在这个过程中,虽难免充满着失败、嘲笑和尴尬,但幸运的是,它赶上了一个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技术等学科发达的时代,才有机会把自己的雏形提前展露出来。


脑电波的研究逻辑中,第一个步骤就是收集电信号,这需要复杂的设备和运算逻辑。目前,一些创业公司已经把庞大的脑电波监测设备缩减成了一个可穿戴设备,取代了变态的电极帽,其便捷性和安全性为产业化方向指明了道路。


脑电波研究逻辑中的第二步,应该就是一场人机交互方式的大革命了,就好像声控、语音、触摸、按键等等,不仅要从大脑中输出正确的信息,还要将正确的信息输入到大脑。在最新的产业化实践中,可穿戴设备采集的脑电波能够被转化成电脑信号,在进行简单的数据运算之后,通过蓝牙或WIFI传递给消费电子设备,以完成各种动作,动作信息再反馈给大脑......这种人机之间的交互就“意念控制”的雏形。

 

产业化方向


听起来虽美,但现状依旧尴尬,这种尴尬首先源于脑电波释放的信号非常弱,而信号又恰恰是脑电波技术应用的根本前提。改变目前尴尬局面看起来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提高可穿戴设备对脑电波的采集能力;另一个是坐等着神经元哪一天突然变得异常强大,能够穿透颅骨释放出更多、更强的电波信号。目前看来,两条路都没有那么容易。

脑电波技术的另一个尴尬是其产业化的前景,以致一度让创业者迷失了方向。比如上海交大的学生曾建立起了人脑与蟑螂大脑的功能性“脑-脑接口”,把人脑信号发送到了蟑螂大脑,实现了人脑对活体蟑螂运动的远程无线控制。然而,并没有消费者愿意为这种活体蟑螂买单。


再如,另一创业者成功地说服了某地特警购买了脑电波设备,并开创性地把脑电波设备佩戴在狗的脑袋上,但如何把狗的脑电波信号翻译成人类语言似乎是一个难题。

 

 

种种局面,和业界某些人鼓吹的“脑电波开启意念交互未来”的论调多少有些不和谐。一个基本的事实是,脑电波检测的只是思维状态而非具体内容,当然不可能依托“意念”去完成较复杂的任务。


但我们却不用特别地悲观,因为最近几年涌现出来的一些创业公司,在产业化方向上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在智慧教育、智慧健康、人工智能、神经营销、科学研究等领域提出了基于可穿戴脑电和脑机接口技术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推动了整个脑电波产业化的进程与商业化价值的深化。


近年在各地学校频频出现的脑电波注意力检测、基于脑电技术的认知能力训练等全脑行业应用,无疑已经成为了智慧教育领域被广泛认为有良好前景的一个产业化方向。因其与脑电波采集分析技术、神经可塑性理论、基于大数据的测量和智能配课模型、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迭代算法更新的充分融合,而呈现出来越来越精准的测评和训练效果,让无数家长和老师眼前一亮。


大脑360认知力评测及训练脑电系统


而专门面向焦虑经济的生意——冥想,则势如破竹地为脑电波开辟出一个脑电波检测冥想状态的宽阔跑道,在这个跑道上脑电波测量及评估的精准性,成为影响成熟冥想用户接受脑电的首要指标。更有老牌脑电波厂家在此智慧健康领域打出组合拳,其中利用脑电生物反馈技术给予反馈性督导的脑电波训练设备,则受到初级冥想训练者的广泛接受。对此我们可以乐观地推测,脑电波科学检测冥想,可预期进入产业化的进程。


Ego冥想减压脑波舱


总的来说,脑电波技术的研究代表着人类对自己大脑巨大的好奇心,产业化刚刚起步,但已经初露峥嵘,即将从科幻走向现实,从神话走向颠覆。